【網絡教學】專業特色展示:紙上得來終覺淺,線上教學要躬行
發布日期:2020-05-01 | 作者:admin | 來源:
“小朋友們,果醬老師又跟你們見面啦!如果畫面和聲音都沒有問題的小寶貝們就給老師發‘666’哈~!”
——這是我7歲女兒在上某網課的時候,線上老師開篇的第一句話,沒想到,這句話在最近1個多月來也成為我給學生們上課時經常說的一句話。
01.感慨·榜樣
女兒上線上課程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每次看到屏幕那頭各種“花樣百出”的老師,對他們的敬業和無畏既感慨又佩服。一會為了貼近課程的背景,從頭飾到衣服都精心裝扮;一會配合課程内容給孩子們唱時下流行的歌曲,歌詞卻花心思的填上主要内容綱要;一會為了豐富課程形式,老師一人分飾多角,上演一出舞台劇。每每看到這些,我心裡就想,未來是否有一天,我們的教育會以大部分的線上課程取代線下課程?我如果再不與時俱進是否終将會被社會淘汰?這樣年輕有活力又有創新精神的線上老師們雖然年輕,但确是我學習的榜樣。
02.感激·籌備
随着疫情的發生,國家做出了“開學不返校,停課不停學”的指示,全國各地各類學校都在想方設法力争做到“停課不停教”。于是,數以億計的師生湧向網絡平台,我們從講台走下來,坐在電腦前,帶着耳機挂着耳麥,開啟了數字化的線上教學之路。是的,我設想的場景提前發生了,而且刻不容緩。這逼着我不得不抓緊時間學習,在線上課程開課前将所有的硬件和軟件都準備好。
首先是硬件。對于電腦小白的我來說,PPT是平時在線下上課時候最常用的上課軟件,除此以外便是借用了 “雲班課”和“學習通”這兩個APP的一些基本功能,配合混合式教學方式穿插在課堂中。而現在的線上課程不能僅僅靠這樣的軟件進行授課,得學習一些線上的教學軟件,綜合各種APP,豐富線上上課的形式。2020年2月9日晚上,學院的微信群裡響個不停,由喜齡老師、馮椿老師和慧卿老師整理的各種線上平台軟件的安裝及使用說明像一陣春雨般來得多麼及時,我迫不及待的查看着文檔,按照操作指南一步一步的摸索着,注冊、登錄、上傳……感謝這幾位老師無私的分享,這份文檔像武功秘籍一樣,似乎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在之後的其他軟件的操作中,也似乎慢慢有了一些心得。
其次是軟件,如果說硬件是支撐線上教學的骨架,那麼課程素材、資料等諸多軟件要素就是線上教學的肌肉。這些材料有些可以在各種平台上找到,有些需要自己制作。一開始确實有點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材料、信息過多,需要不斷的篩選與學校學生水平、與自己教學内容相符的配套材料。疫情期間,學院領導給了我們老師很多的支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渠道的指引,讓我們在倍感壓力的同時也不至于那麼茫然而失了方向。
第三是整合。硬件和軟件都準備好了,但是骨架和肌肉是散的,需要用自己的東西将這些内容黏合起來,讓它生動起來、活起來,成為貼上自己标簽的線上課程。這裡面包括對自己課程内容的包裝,在授課過程的語言,以及課程所運用的活動形式。例如,将每周的課程學習視頻、小練習題、讨論題設置為闖關模式,每周的任務是需要完成老師開放的關卡,同學們需要在規定時間内完成這些任務點,如果沒有完成則闖關失敗,如果沒有完成第一個關卡的同學也進入不到第二關的内容。
03.感恩·情味
疫情無情,人間有情。學校在要求線上學習的同時也關心着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學生是否有條件進行上課。而在我的課堂上,我也設置了一些比較人情味的規定,比如,任務點會開放三天的時間,如果臨時有事無法觀看完也可以在課程後兩天内完成,所有的平台都有後台的統計數據,老師可以清楚看到直播課時每個學生的在線時間,可以清楚的知道每個學生完成任務點的時間,時長……大數據時代幫助我們做了很多需要統計的工作,也讓老師在課程後能更好的找到課程存在的客觀問題。
線上教學,雖然與學生們隔着一個屏幕的距離,你看不到他們的臉,他們也不一定看得到你的臉,但是我們之間的師生情好像并不會因為這個屏幕而阻隔斷:在直播課上滿45分鐘後,我會給學生放《眼保健操》,提醒同學們休息一下眼睛,看看遠方;在課程到精彩的地方,學生們會不吝啬的在讨論區、對話框給你獻花,我可以借此知道學生确實是聽懂了;在群聊裡,學生會積極的讨論你抛給他們的讨論題,有什麼說什麼,毫不忌諱,暢所欲言;下課時,學生會在群裡對你說“老師辛苦了,老師再見”。
在直播前,為了讓學生們能調整好設備不耽誤上課,我會給大家播放一些熱血歌曲:《強國一代有我在》《你街頭的熱幹面》《神奇的漢字》……是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醒大家,疫情是短暫的,終會有春暖花開之時,因為我們生長在中國,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文/廖梓岑
圖/廖梓岑
編輯/胡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