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講壇】陳廣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整合與産業發展邏輯和趨勢
發布日期:2023-05-24 | 作者:admin | 來源:未知
12月24日下午,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西方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經濟學專業首席教授陳廣漢,應邀為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師生作了主題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整合與産業發展邏輯和趨勢”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副院長方建國副教授主持,經濟學等專業的教師和學生聆聽了講座。
圖1:方建國副院長主持
圖2:講座現場
首先,陳廣漢教授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的經濟發展現狀及特點。從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現平穩增長,經濟體量較大。2019年經濟總量突破11萬億元,人均GDP高達16.19萬元,按照國内的收入等級劃分标準,粵港澳大灣區屬于典型高收入地區,同時也趕超了國外衆多獨立經濟體的收入水平。然而,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僅有香港、澳門、深圳、珠海四市高于平均線,可見,城市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表現出不均衡的特點。
圖3:陳廣漢教授開講
稍後,陳教授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兩極”發展格局。沿着“廣州-佛山-東莞-深圳-香港”的路線形成了“S”型經濟發展軸線,廣佛都市圈和深港都市圈這兩個區域中心,構成了發展軸線的“兩極”。他從曆史發展的角度,指出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東岸地區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大灣區發展标志性成就,珠三角區域經濟從雙軸線向單軸線、三個核心城市的兩極格局演變。
接着,陳教授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以上格局形成的原因。他通過改革開放、比較優勢、區位優勢三個視角以及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探尋格局演變的根源。第一,改革開放的春風,為先行區珠三角帶來了制度創新優勢,特别是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熱土,在特區建立之初,中央在稅收、财政、外彙管理等方面給了一些特殊政策。正是這種政策和體制優勢為深圳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有利保障。第二,比較優勢對城市間的産業分工起到了決定作用。由于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及國際形勢的影響,港澳地區根據自身優勢,選擇以發展服務業為主,将制造業逐漸向具有比較優勢的内地城市轉移,慢慢形成了如今的“前村後店”産業分工格局。第三,某種程度上,區位優勢決定了産業集聚的深度和廣度。運輸成本和規模經濟是現代産業集聚或轉移的基本原因,與隔江相望的珠海相比,港澳資本及外資更願意進入毗鄰的深圳地區,這也是造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進而也揭示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必要性。
最後,陳教授展望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規劃,解讀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3.0版”。此版本主要包括“五大戰略定位”和“兩步走發展目标”,即2020年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國際一流灣區将全面建成。
講座現場,太阳師生踴躍提問,陳廣漢教授一一作了詳細解答,氣氛異常熱烈!
圖4:學生提問
圖5:陳廣漢教授耐心答疑
通過此次講座,廣大師生開闊了視野,更加深刻地認識了粵港灣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意義,了解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格局演變的内在動因。這不僅豐富了太阳師生的專業知識,同時也提升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的學習和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專業指導。
圖6:陳廣漢教授和經貿學院與會教師合影留念
文/張才華
圖/中大新華記者站 楊毓傑 彭依婷
初審/鄒冰晶
複審/潘怡吉
編輯/歐陽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