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首頁

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金色校園 如詩如畫
Ron Anderson教授與學院教師合影
Ron Anderson教授與校領導合影
奮鬥新時代 發展譜新篇
捕捉校園的美好
青春不停步 永遠跟黨走
你現在的位置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太阳集团城网址9728 > 新聞動态 > 新聞動态 > 正文

【學生調研活動】孝友家風,情系故裡——新基村

發布日期:2020-10-28 | 作者:admin | 來源:未知


廣東地處嶺南地區,由于地理與曆史的原因,保存着很多特色鮮明的傳統村落,它們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近年來,廣東省東莞市積極利用祠堂等傳統建築開展公共文化活動,一座座古老的祠堂重獲新生,成為傳承傳統文化和發展現代公共文化的雙重陣地。為響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18級經濟學A班的幾名同學組成調研小組深入走訪廣東鄉村調研。本次調研以東莞麻湧鎮新基村為例,走訪村落古迹,展示村落曆史、現狀及鄉風文明,體現嶺南村落特色,進一步增強愛國愛鄉之情,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新基村,原名甯樂村,位于東莞市麻湧鎮東北部,于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立村,至今約800年曆史。該村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曆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評為廣東省傳統村落。該村現存明清時期祠堂11座,古民居2座,廟宇2座。代表性祠堂有莫氏祠堂、璞潮家廟、月川莫公祠等,還具有濃郁的嶺南建築特色及深厚的水鄉曆史文化底蘊。

淺淺一灣小河從村中穿過,站在翻身橋上放眼望去,停靠埠頭的小龍船,依水而建的涼棚,明清時代的祠堂廟宇,緊湊的民宅小巷在視野中次第展開,這一道“古梅風韻”在經曆過歲月的磨蝕後仍未褪色,依然保留着濃濃的嶺南水鄉風情。

東莞市麻湧鎮新基村雖然是一個擁有8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但與江南地區衆多古村落的詩情畫意不同,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新基村中雜糅了不同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建築——從建于明朝萬曆年間、至今保存完好的老祠堂,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坡屋頂紅磚小住宅,再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建的多層瓷磚房,以及二十一世紀的創新型民宿,不同時期的建築交織在一起,展示了整個村落發展演變的過程。

  

新基村的非物質文化是指當地世代相承的、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包括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

不僅如此,新基村現存有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如:粵劇、粵曲、龍舟、中秋習俗、傳統婚俗等一直流傳至今,并被列入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些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新基村村民善良、純樸、勤勞、純真的感情與精神。

因為村民尤其喜愛粵劇曲藝,在粵曲演唱方面有較長的曆史。民國初年,創辦“夜色”文藝團民國後期,村内文人自發組織“南風音樂社”,專習演唱粵曲建國初,村内愛好粵曲人士組織“鳳鳴”音樂社1999年,成立新基村曲藝活動中心。新基村一直秉承粵曲傳統,定期組織粵曲表演,并多次在各項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發揚粵曲文化。

“江水繞村榕樹綠,塘魚鮮美荔枝紅”是新基村“三多一特”的縮影。“三多”即小橋流水涼棚多、曆史古建築祠堂多、人傑地靈名人多;“一特”即特産香蕉。村民曾巨炜曾種出一挂90斤重的香蕉,被譽為“蕉王”。

 

在走訪調研過程中,調研小組走訪了莫氏祠堂,玄武大帝廟,璞潮家廟還有具有民宿特點的白房子等。

莫氏祠堂,始建于明萬曆年間,主要建築特色是一祠四墅形制。祠堂由開闊的廣場、牌坊、前庭園及高大寬闊的主體建築組成,五開三進四合院式布局。祠堂中央牌坊刻有“人倫坊表”“孝友家風”八字,作為家風祖訓教育子孫後代孝敬父母、友善兄弟。

走進莫氏祠堂的大門,穿過狹長的廣場,經過高大的石牌坊,裡面是一個四合院建築,上面布滿灰塑、木雕、石雕、磚雕、壁畫、對聯、陶瓷等精美雕飾。仰頭看老建築上的石雕磚雕,老百姓把對生活的美好寄望全都雕镂在上面

祠堂裡還陳列一張1958年的國務院獎狀,當時新基農業生産合作社完成大圍建設後,農作物産量猛增,經濟飛速發展,1958年獲得由國務院頒發、周恩來總理簽字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

接着調研小組又去了玄武大帝廟,根據《麻湧鎮志》記載,又稱北帝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屬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呈三開二進四合院式布局。因其年代久遠且布局結構、供奉陳列以及民俗文化豐富,被文物專家譽為“水鄉廟宇的活化石”,遊客紛紛慕名前往參觀遊覽。

傳說,北帝是掌管水的。廟宇臨水而建,坐西向東,就跟福建、台灣有媽祖廟一樣的,用來祈禱平安、遠方遊子歸來、祈禱他們能夠在外面紅紅火火。因而,出于對北帝的祭祀,新基定期會舉行“北帝出巡”,這個習俗原是本地最為熱鬧的出巡之一。但由于種種原因,該項活動在民國初期已經停辦,村中的老人也隻是聽他們的父輩說過。現今,北帝出巡在很多地方仍然得以保留,特别是以佛山為代表,會舉辦非常隆重的盛典!

 

(圖片來自網絡)

随後調研小組來到璞潮家廟,璞潮家廟始建于1917年,是新基村曆史名人莫柱一為父親莫璞潮建的家廟。璞潮家廟臨河而建,三開三進四合院式布局,建築用料上乘考究,連續三進大廳都用粗大的木柱,梁架上有精美木雕和石雕。

因為璞潮家廟在解放後已經退還給私人所有,裡面居住着多戶老人,内部被劃分成多個隔間,雜亂無章,所以這間具有很高曆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建築現在看起來已經很破舊了,但相關部門為了保護這間建築,在2012年為其申報了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納入重點保護對象。

最後調研小組去了白房子,聽說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老師鐘冠球,和他的團隊一起,在這800年曆史的東莞新基古村,對40多棟老民房進行了一系列改造。把這裡變成了一個新潮的民宿村落。散布的設計民宿,提升了整個村落的生活品質和建築品質;白房子設計民宿也成為了新基村的一個特色和标志。

白房子,與村裡的傳統房子不太一樣,是采用了很現代的一種反差,像是更抽象的表達,希望在屋頂之上有一個更理想的建築形态,展現給大家看,想象未來村落的發展。當你漫步在古村落幽靜的巷道中,踱步走上這些狹窄的樓梯連廊,環繞、穿行,上到屋頂的時候,一下子放眼望去,整個天空突然出現,就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南方地區,濕熱,所以自然通風很重要。很多傳統房屋會通過花格窗來采光,通風。所以白房子原來外立面和室内的花格窗,幾乎是通通保留下來,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感覺也希望年輕人來居住時,能感受到這種過去的記憶。

  

傳統的建築已經在了,我們在裡面選擇一部分進行改造,同時注入新的現代元素,本身就是一種沖突和碰撞。傳統的村落生活,傳統的涼棚,傳統的祠堂裡面演出的粵劇,與天台音樂會、年輕人喜歡的藝術活動,融合共生。

在走訪過程中,調研小組還穿過了很多小巷,仿佛置身在一個古鎮風格的迷宮裡面到這裡調研小組關于新基走訪調研就結束了在這次走訪調研中,調研小組發現新基村的村落的街巷格局、曆史風貌保存較為完好,基本維持原貌。但發現可能由于缺乏資金的投入,部分曆史建築因為年代久遠,已出現不同程度上的損壞,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修繕保護。

但這幾年通過政府的投資建設,新修了很多的亭子供村裡人娛樂,有在聊天的,唱戲曲的,下象棋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在為響應2020年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活動,調研小組對東莞市麻湧鎮新基村進行了走訪調研,在這次走訪調研中了解到傳統村落遺産價值凸顯,建立文化自信、記住鄉愁的核心概念是中華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更新。調研小組認為,傳統村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體現,是人與“地”關聯的自然環境、人與“人”關聯的社會系、民族習俗和人與“神”關聯的宗教信仰等在地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地域性的直接表達,活體的生态文化博物館,為研究我國民間文化、精神精神内核提供了重要的場所。

18經濟學A班供稿

/夏梓榆 黃炜莉

/甯觀文 羅澤燈

初審/鄒冰晶

複審/潘怡吉

編輯/歐陽珊珊